您的位置:首页 > 滚动 >

腾退老校区!多所北京高校,“出走”!

2023-08-27 18:55:51    来源:腾讯网

建国后,北京高校曾有两轮著名的外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因此迁至合肥,改变了一座城市的发展。两次外迁重塑着国内高教格局。

近些年,站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战略高度,北京高校,再一次踏上了向外迁移的征程

而这场迁移,也终将会改变着什么。


(资料图)

不同的地图

“北京大学怀密中心是增量,是对北大医学现有功能的拓展和外延……新校区将按照前沿国际创新的方向发展”,时任北大医学部主任詹启敏院士提到这个位于怀柔科学城东区的医学部新校区时,语气中是满到溢的期待。

今年8月9日,北京大学怀密医学中心项目设计方案终于进入了公示期,总建设用地面积约33万余平方米的这里,未来将承接北医70%的学生

几天之后,北京另一所医学高等院校首都医科大学新校区项目建议书,得到了北京市发改委的正式批复。批复下达后,首都医科大学第一次明确表露,将腾退现有五个老校区,整体搬迁至位于大兴区的新校区,实现“一校一址”办学

图 | 首都医科大学新校区功能分区图

正是盛夏时节,在连接怀柔和大兴的中间地带,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通州校区建设工地上蒸腾起团团热气。预计今年年底,人大的通州新校区将正式完工。

近些年,去郊区办学在京校群中并不新鲜。分列北京一南一北,早已建设完备的昌平区沙河高教园区房山区良乡高教园区在连续接纳了10余所高校后,再难腾挪出空地。未能及时入驻的其他北京高校,点亮了通州、大兴、怀柔等地的郊区地图。

距离北京105公里的雄安,是另一片等待点亮的广阔天地。

自2017年中央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作为中国副都后,许多京校就释放出了与雄安连接的信号,今年的信号更是层出不穷。

清华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前往雄安新区考察调研;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雄安院区完成可研报告,年内将开工建设;北京语言大学在前往北京科技大学调研雄安校区建设情况时表示,北语将以雄安校区建设为重大契机,推动北京校区和雄安校区协同布局、协调发展。

图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考察调研雄安新区

至于首批布局雄安的4所高校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科技大学和北京林业大学,则明确了搬迁的时间线与思路,将按照一校两区、协同发展的思路,预计于2025年秋季对外招生,2035年全部搬迁完毕。

与此同时,一些学校,将目光投向了更远一些的地方。河北、山东、天津纷纷迎来了北京高校。

疏解与新增

“空间微增,但人员和教学科研发展飞速,供需矛盾的日益紧张,尤其是科研用房的窘迫,已经成为滞缓医学部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时任北医副主任的李鹰在2010年点出的这段话也是掐住大多京校的瓶颈。

首都,有着极为庞大的流动人口。2015年,北京市核心区的人口密度已经高达23953人/平方公里,逼近承载力的极限。

然而在核心的城六区,聚集着66所高校,全市超过8成的高校师生集中在市区,达到了70.7万人,其中海淀区占了60%以上。

图 | 截自《疏解非首都功能背景下高校外迁问题研究》

2014年,为了解决“大城市病”,中央将北京重新定位为“政治、文化、国际交往和科技中心”,而非教育、医疗等中心。此后,北京不再扩大教育办学规模,在京高校不再新增占地面积、不再校内扩建

禁增量后就是去存量。2016年,北京市教委在“十三五”规划中,支持在京中央高校和市属高校通过整体搬迁、办分校、联合办学等多种方式向郊区或河北、天津转移疏解。将腾退出的学校空间让位于首都核心功能。

在缓解中心城区人口高热的同时,京校迁出也放松着学校的空间。

北京交通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都曾明确提到“办学空间不足,是多年来困扰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北交大新校区建设办公室主任刘江涛举过一个例子,学校有一团队由于锂电检测需要较大的场地,现有的校内空间无法提供,只能长期在校外租赁实验空间。毋庸置疑,规划占地面积为2600亩的雄安校区,将为学校拓展出更大的发挥余地。

迁至房山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在2023年的本科招生计划为1900人,10年前,这个数字还是1100人。

更大的空间会激发更多的想象。2022年北京大学昌平新校区迎来了500多名研究生新生,在接受采访时,有学生感叹“每层楼都会配套一个比较大的交流平台、自习室,可以轻松交流、激发灵感”“在这里能沉下心来好好做学问”。

图 | 北大昌平校区可供交流的公共空间

重组的催化剂

“昌平新校区是北大加快推进新工科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北大加快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基地。”在昌平校区即将启用之际,北大校长郝平在调研时反复强调着新校区的定位。

图| 北大昌平新校区

2020年,《北京大学新工科建设规划》正式出台,昌平校区是“北大新工科”战略的落子之处。首批进驻昌平新校区的200多名师生,就来自北大因新工科而成立的计算机学院。

在新校区启用一个月后,北京大学与昌平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联合筹建北京大学昌平产教研融合创新中心。

北京大学的这轮疏解,是深思熟虑后的选择,推动着当地产业的发展。

高校搬迁不能只是简单机械的原样照搬,而要将其视为一场改革与重组的全新机遇。这正是北京高校此轮搬迁的深层考量,也是为何由雄安承接北京高校的原因。

“对于雄安新区来讲,这是一座未来之城,毫无疑问应该是一个未来的高教之城。如果有一批跟它的功能匹配,能够真正扎根的高校,对于雄安新区城市功能的优化、提升会有非常大的作用。”

今年3月,国家科技部在雄安新区科技创新专项座谈会上,建议北林充分发挥生态文明研究领域的优势,系统开展生态建设和绿色产业技术攻关;建议北科充分发挥材料学科方面优势,充分考虑雄安发展需求。

图 | 雄安新区召开推动首批四所疏解高校协同创新座谈会

首批布局的4所高校也将在雄安校区建立协同创新联盟,多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共同谋划建设国家大科学装置、共建示范性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和科技园区等。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光礼曾估算过,如果北京地区有10所高校将主要教学资源迁至雄安,将带动约100万人口的流动。

这100万高学历人群,可能就决定着雄安这片广阔天地的未来。

关键词:

相关阅读

精彩放送